公开事项
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滨州医学院第五届教职员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4-10-27

(2014年2月27日)

王 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各位同志提出意见。

一、五届一次“双代会”以来学校工作回顾

我校五届一次“双代会”于2011年3月26日召开,已有近3年的时间。3年来,全校上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保证,加快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又好又快发展,成功入选了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的改革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一)战略布局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

在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科学谋划并确立了“一个战略目标、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和五个战略支点”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确定了八项重点工程,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委员会予以推进。这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确立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得到了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广泛认可和赞同,学校迈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

经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初步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中长期规划,临床医学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新上生物制药等4个专业;主动调整招生结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不断缩减。新增“泰山学者”设岗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目录外二级学科12个。

(三)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办学规模稳步增长。截止目前,我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65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6100余人、硕士研究生382人。

——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召开了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和2次实践教学工作会议,完成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修订。坚持以教学研究引领教学改革,立项卫生部、教育部教改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课题19项。作为山东首家高等医学院校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新增省级特色专业3个、精品课程13门、教学团队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山东省教学名师4名。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新增各级各类教学基地73个,受卫生厅、教育厅委托,完成了山东省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3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研究生教育得到加强。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强化研究生教育培养,立项省级创新计划22项,获省级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项。着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报考专业增至56个,招生人数增长46%。与山东大学签订联合在职培养博士协议,第一期课程班招生47人,遴选博士生导师2名。在职研究生教育获得快速发展,3年招生2000余人。

——特殊教育实现新突破。积极拓展残疾人教育领域和残疾类别,2012年以“单考单招”方式招收首届视障学生,填补了我国医学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视障生教育的空白和山东省开办本科层次视障生教育的空白。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开始招生。特殊教育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获国家立项,与中国残联合建的全国首批4个“盲人医疗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之一正式挂牌。

——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新增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7门,获批为国家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鉴定站。积极拓展继续教育空间,3年培训烟台市公务员2700余人次。

(四)强化科研工作,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课题立项、成果奖励取得新成绩,3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3项、省部级课题114项,总科研经费达7447.48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4项。科研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探索实行了科研课题(项目)组长负责制。成立了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社会科学研究得到增强。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8个,建成省一类SPF级动物实验室。积极组建高水平研究机构,新设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葡萄与葡萄酒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获全省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实施“高层次人才增长计划”,聘任院士3人,引进“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9人、新药研发团队4个,聘用特聘、客座教授23人。加强“泰山学者”岗位建设,举办泰山学术论坛3场,获教育厅高度评价。人才培养开发、激励保障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三大计划”,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3年来,录用博士、硕士学位人员139人,69人被国内知名高校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2人、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连续3年在全省高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优秀成绩,获“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六)稳步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制度,院(系)党政议事决策制度和分工协作机制也进一步完善;成立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制定完善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章程,教授治学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不断深化,院(系)办学权限逐步扩大,试行目标管理制度取得较好成效,办学活力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2011年实行新一轮岗位设置管理与分级聘用,修订了津贴分配管理办法,教职工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全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工作进一步强化

注重思想教育和引领,构建大学生“E梦园”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获“山东省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普通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示范单位”称号。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学生素质,3年获省级以上奖项62项。强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1人被评为省高校骨干辅导员,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八)夯实发展物质基础,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

校区建设继续完善,滨州校区启动改扩建工程;烟台校区教学服务中心、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活区主要配套工程基本完成。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后勤保障、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获省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等荣誉称号。“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效明显。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云数据中心,一卡通完成一期项目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得到推进,建成高标准样本书库。

(九)不断提高开放合作办学水平,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开放合作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绿叶制药共建葡萄与葡萄酒学院、研究院达成初步意向。与烟台渤海制药集团共建“渤海医药研究院”,联合立项省自主创新项目1项,获资助2000万元。深化与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的合作,共建“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积极与烟台荣昌制药等公司开展项目合作,立项横向课题7项。与烟台大学合作申报“山东省首届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立项。

——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不断拓宽。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正式建立友好校际交流关系,与德国梅因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关系,与英国格拉斯哥卡莱多尼亚大学签署合作办学谅解备忘录,与韩国加图立大学续签深化临床领域合作协议,与日本学校法人育英馆开展护理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留学生人数达到60余人。

——校友工作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推进事业发展,成立了北美、北京和上海校友会,由校友发起设立了“王沪祥奖学金”。

(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学校影响力显著提升

——直属附属医院获得健康快速发展。滨州附属医院在山东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中综合成绩名列前茅,13个专业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获批为我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获“全国第三周期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等称号。烟台附属医院编制获省政府立项,新院区建设获得烟台市重点支持,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被评为省优质结构杯工程;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积极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成立首届理事会,引进神经外科等国内、省内著名专家22人,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和新技术开发运用,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积极谋划发展医疗健康产业。认真谋划建设山东滨海医疗综合体,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韩国加图立医科大学首尔圣母医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积极谋划建设现代区域养生养老健康文化综合体,规划建设老年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和老年医养社区。认真探索建设山东滨海国际健康城,打造山东半岛区域健康产业基地、养生养老福地和健康文化高地。

——积极开展多层次社会服务。制定并实施《滨州医学院服务滨州发展行动计划》,得到滨州市政府充分肯定;起草了《滨州医学院服务烟台行动计划》。积极为驻地政府提供智力支持,深入研究宣传胶东文化。积极推动校地共建志愿服务项目,与莱山区团委开展“青春助力基层”合作项目。

(十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2011年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2012年以来积极开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宣讲教育活动,2013年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广大教职工努力提高师德素养,专心教学、潜心育人。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教职医护员工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着力做好民生工作,受到了师生好评,全校上下形成了同心同向、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校党委、校行政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全校教职医护员工锐意进取、团结奋斗、勇于创新、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校党委和校行政,向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位代表、向全校广大教职医护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认真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学校的改革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不适应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干事创业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够强;二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三是学科发展差异较大,学科专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四是高水平领军人才数量不足;五是开放合作办学和服务社会的力度差距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已对学校的改革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瓶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为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破枷锁、铺平道路,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2014年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一个战略目标、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和五个战略支点”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以“八项重点工程”为引领,解放思想激发活力,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强化重点突出特色,开放合作服务社会,改进作风夯实保障,开拓创新提质增效,在更高起点上谱写学校科学发展新篇章,为建设国内知名医科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推进“大学”筹建步伐

1.推进国内知名医科大学建设。紧盯与“大学”设置标准间的差距和弱项,逐项整改、强化、提高,使各项办学指标尽快达到“大学”标准,尽快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滨医梦”的凝聚力、感染力作用,形成师生医护员工为实现“滨医梦”积极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的生动局面。

2.加强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名校建设。按照特色名校建设内容和“大学”设置要求,制定好名校建设方案并坚决落实各项任务,推进内涵建设,凸显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施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提高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1.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增强人才引进的系统性、针对性,逐步搭建起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建立健全引才引智常态化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环境,面向海内外全力延揽科研、教学、医疗、管理等高水平人才。落实好学校与各院(系)签订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书。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与管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建立人才评估机制,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支持计划”、“资助访问学者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价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导向。

2.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强化“管理干部也是人才”观念。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做好新一轮干部聘任工作。加强对干部的监督、考核和管理,强化考核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功能。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四)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工程,增强办学生机和活力

1.继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履行好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职责,成立教授委员会,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2.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目标管理与考核、经费管理等配套制度,明确界定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的管理权限和职责,下移管理重心,扩大院(系)权限,推进教育创新,增强办学生机和活力,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编制核定与管理、岗位设置与聘用等规定,合理调整人员编制结构,修订完善校内津贴分配管理办法和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等配套制度。

(五)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1.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有潜力和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集约配置资源,尽快将其做大做强。积极顺应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药学学科,积极发展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健康管理、葡萄与葡萄酒等学科。树立差异化发展理念,扶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由主干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组成的学科专业体系,从学科队伍、学科方向、创新能力、学术交流、基础支撑、国际影响等全面打造主干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科协同效应。全力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压缩临床医学等专业招生规模,增加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医养管理、葡萄与葡萄酒等社会紧缺专业招生规模,缩减就业困难专业招生规模;积极申报新专业。进一步完善专业评估机制,培育和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3.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全力冲击国家重大项目和成果奖励,力争实现突破。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厅局级实验室,全力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强研究机构建设,致力于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实人文社科振兴计划,加强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建设。

4.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准备招收听障学生,着力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格局。探索推进针灸推拿学(视障生)、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培养硕士工作。深化与中国残联、省残联等的联系和合作,探索推动中国残联与山东省共建滨州医学院。

(六)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扎实做好专业认证工作。认真制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整改方案,扎实做好整改工作,加强教改班工作,积极做好专家回访准备工作。对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口腔医学等专业迎接教育部认证。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新增省级精品课程群1~2个;推进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建设。加强教材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等高层次教材。深化教学研究,做好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做好项目规划、培育、建设和申报工作,全力争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3.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行临床理论课与见习一体化教学改革,完善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面开展优秀临床教学基地评估,积极推进临床教学基地区域化管理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统筹整合各类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搭建综合性、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改进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4.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推进硕士学位目录外二级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使目录外二级学科点突破55个,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3-4个。拓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1-2个,全力做好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力争招生达到160人。进一步加强在职研究生教育。

5.稳步推进继续教育。全面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各类职业鉴定培训和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技术培训。

(七)实施德育工程,打造学生工作品牌

1.加强师德建设。学习践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上级文件,积极构建“大德育”工作格局。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和学术评价制度。

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恩情怀。创新物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造“E梦园”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3.强化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积极构建校院(系)两级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做好学生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和服务、资助奖励、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依托品牌活动、科技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开展引导型、创新型、学术型、公益型、高雅型等五种类型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

(八)实施条件建设与保障工程,夯实发展基础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滨州校区推进北校区改扩建工程;烟台校区积极推进教学服务中心项目和二期工程建设,力争7月底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启动特殊教育示范园区建设,搭建残疾人高等教育高端优质平台,力争年底地下室全部完工、主体完成25%。继续推进生活区配套工程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强化财物管理和后勤保障。加强资金规划和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管,确保学校发展资金需求。强化专项资金项目的论证评审、监督检查、验收结项和绩效考评,加强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和处置,坚持依法审计、监督,确保办学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强化后勤服务,完善制度机制,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3.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环境,整合网络资源,搭建网络平台,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快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进程,提高馆藏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拓展专题服务领域,在全校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九)实施开放合作办学工程,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1.扎实推进开放合作办学。全面深化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市场,围绕人才、教学、科研、医疗、医药和健康产业等领域,全面拓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医疗机构的企业集团的关系,实现高端合作、深度融合、高位嫁接,赋予学校发展新的动力和活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帮扶。

2.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科研平台,增加横向课题数量,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加强“渤海医药研究院”、“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相关工作,拓展与绿叶制药等企业的合作项目。制定实施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建设方案,推进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争取成为“2011计划”牵头高校。

3.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实质性合作领域和范围,落实好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项目,新建国际合作办学项目2项。积极开拓国际交流合作空间,拓展欧日友好高校。推进留学生中心建设,健全留学生培养体系,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4.完善合作育人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探索校企联合培育人才方式,形成学校医院、学校企业合作育人的新机制。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绿叶制药的合作,筹建好葡萄与葡萄酒学院和研究院;加强与烟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合作,建设好“执业药师培训基地”等。

5.强化校友工作。进一步开发校友资源,积极服务学校发展;继续挖掘健全校友信息,积极筹备成立济南、深圳校友会。

(十)实施医疗健康产业工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积极探索筹建滨州医学院医疗集团。充分发挥滨州、烟台两所附属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品牌特色,不断提高医院的医教研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形成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健康产业相辅相成、共赢发展的新局面。把医疗服务延伸至村镇、社区等基层医疗,积极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医疗服务网络,强化病源、健康信息数据收集与管理,不断提高医院为老百姓提供便利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2.着力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紧抓山东省实施医学高地“28113”工程契机,以滨州附属医院为依托打造“黄河三角洲医疗中心”,力争年内通过山东省评审,争创“全国百佳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争取获批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积极整合医院医疗资源和土地资源,加快推进基本建设,着手打造区域医疗综合体。

3.大力推进胶东半岛医学中心建设。严格落实烟台附属医院新院区建设计划,确保5月达到使用条件,保证各项工作无缝对接;制定烟台附院建设和发展规划,全面做好烟台附院运营和发展工作。推进老年病医院和康复医院建设,争取年内开诊。积极推进胶东地区医学中心建设,积极筹划建设基础医疗中心等九个功能区。全面深化与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全力打造山东半岛危重病会诊救治中心等高端医疗技术平台。

4.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康复产业。以滨州、烟台两所附属医院为依托,积极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康复、保健养生、老年医养为一体的全系统现代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整合校内资源,组建老年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打造山东半岛区域健康产业基地、养生养老福地和健康文化高地,全力推进老年医养社区和山东滨海国际健康城建设进度。

5.开展全方位社会服务。牢固树立“以贡献谋地位、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创新服务社会方式,拓展服务社会领域,在社会培训、决策咨询、科普宣传、义诊咨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社会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的实效。

(十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1.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贯穿全年的首要政治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研讨活动;推进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两级中心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提高师生员工的政治素养。

2.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细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会议事务规范办法、公务接待办法、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落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和制度建设计划,改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深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党务、校务公开力度,推进阳光治校。坚决纠正损害师生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

3.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典型报道,重视热点引导,营造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构建适应媒体市场化运作的外宣机制,拓展新媒体宣传平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学校文化特色,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4.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强化师生员工办学兴校主体地位,加强统战、离退休、工会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发展好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健全校园治安防控体系,搞好安全生产,做好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校园信息安全监控,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和谐。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4年是学校着力建设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推进国内知名医科大学建设进程的关键一年。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一个战略目标、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和五个战略支点”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实际行动,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奋发进取,为学校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推进国内知名医科大学建设步伐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