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事项
中外合作办学
中共滨州医学院委员会 滨州医学院关于加强开放办学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5-07-08

中共滨州医学院委员会 滨州医学院关于加强开放办学的意见

滨医发〔2015〕9号

为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推进各项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学校开放办学的新格局,根据国家对高校开放办学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现就加强开放办学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国内知名医科大学的目标,大力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围绕人才、教学、科研、医药和健康服务等领域,积极拓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广泛内引外联,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实质性合作项目,赋予学校发展新的动力和活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既制定远景目标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推动开放办学,又突出重点,在重点项目上率先实现突破,带动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工作的全方位开放合作。

(二)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既坚持优先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的数量和渠道,积累经验和资源,又统筹提升质量和层次,形成特色和优势,努力做大做强我校开放办学品牌。

(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主体作用,在政策、资源、资金等多个方面加大倾斜力度,鼓励和支持更多有特色、有优势、有能力、有条件的院(系)、研究机构和学科,积极在各个领域进行大胆尝试、创新或建立试点,并努力发挥其先锋、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全校开放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走出去”,既开阔眼界、看到差距、提升水平,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智力、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着力“引进来”,借鉴吸纳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优质资源、合作项目、领军人物等一切有利因素,切实加快开放办学进程,提高办学水平。

三、重要工作

(一)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开放不仅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现代大学改革发展新的着力点。加强开放办学是现代大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开放办学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增强开放办学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开放、合作理念贯穿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医疗服务、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中,从根本上把握开放办学对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着力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制约推进开放办学的突出问题,以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措施和更扎实的工作,着力推动对外开放合作由被动向主动、由借鉴向创新转变,着力扩大开放合作的范围和领域,着力提高开放合作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创我校开放办学的新局面。

(二)全面拓展开放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深化与上级部门和驻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寻求指导帮助,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积极收集、调研国家、省及驻地政府的相关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对接方案,为学校发展争取相关政策和支持。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全力拓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为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做好准备工作。巩固并扩大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实现医教相长,共同提高。扩大交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拓展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合作伙伴,突出高起点、深层次、多样化,实现师资力量、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的全面对接。加强与校友之间的联络,寻求新的合作项目和学科增长点,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三)加强引才引智和培养培训工作

建立健全引才引智常态化机制,发挥区位优势,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注重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面向海内外全力延揽科研、教学、医疗、管理等高水平人才,每年引进第三层次以上人才不少于5人。根据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医疗等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教师、管理人员来我校工作,每年聘用高层次人才不少于5人。加强对校外引进人才的管理,促进他们与我校教师的交流合作,促使校内人员成长,搭建“梯次合理、运转高效”的教学、科研、管理、医疗团队。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以及重点攻关课题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省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进修、培训,提高素质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每年派出人员不少于20人。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部门、院(系)、教师的积极性,以项目合作为重点,以联合攻关为突破口,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推动我校科学研究向高层次、新领域发展,争取在共建科研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协同创新等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与国内外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科研创新平台,致力于科技创新,加大联合攻关、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力度,每年立项横向科研课题不少于10项,横向科研经费不少于500万,力争3年内在承担“863”、“973”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和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上实现突破。着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形成以我校为主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完整的链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每年实现成果转化不少于3项。制定实施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建设方案,创新“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模式,提高协同创新的能力,争取2年内成为“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加入国内外学术组织,争取在我校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承办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不少于5场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举行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等不少于30场次。

(五)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接驻地和“蓝黄”两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契合,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建设一批有针对性的特色学科,着力培育优势学科群,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合作方的有利条件,丰富实践内容,提高实践质量;依靠医院、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探索及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机制,三年内和企事业单位合办专业3~5个。推进与其他高校实施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丰富选课门类,拓宽学生视野,培育复合型人才。

(六)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

坚持“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以高等医学教育和高端医疗综合体为依托,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积极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康复、保健养生、老年医养为一体的系统化现代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打造医疗健康服务品牌,形成医学教育和医疗健康服务业相辅相成、共赢发展的新局面。紧抓山东省实施医学高地“28113”工程契机,着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和胶东半岛医学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高效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把医疗服务积极向村镇、社区等基层延伸,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医疗服务网络,强化病源、健康信息数据收集与管理,不断提高医院为老百姓提供便利服务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深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医院的合作,合力打造高端医疗技术平台,三年内建成8个高端医疗技术平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积极发展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社会紧缺学科专业,深化与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等的合作,建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和老年医养社区,着力培养老年医疗人才、老年护理人才、老年事业管理人才和康复医学专门人才。

(七)开展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

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医学、管理、计算机等领域开展在职教育、脱产教育,开设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ISO内审员、老年护理员、品酒师、侍酒师、中药材鉴定师等培训项目,开展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师业务培训等,开展成人教育、研究生和各类短期培训或讲座,为社会培训各类各级人才,每年开展培训活动不少于20场次。充分发挥17所直属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作用,建设国家级、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在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实行“乡镇医疗机构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医疗单位技术和服务水平,年均培训人员不少于3000人。创建培训品牌,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各行各业提升人才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搭建平台,把我校建设成为医学教育、社会培训及执业资格考试中心。

(八)利用学校资源广泛开展社会服务

牢固树立“以贡献谋地位、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创新服务社会方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拓展服务社会领域,提高服务的实效。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义诊咨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每年开展活动不少于20场次,参与服务的师生不少于10000人次。深入挖掘驻地文化和优良传统,开展文化研究与创新,助推驻地文化品牌建设,每年争取立项文化研究课题不少于5项。积极参与地方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加大科研创新平台、SPF级动物实验室、各专业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资源的开放力度,实现资源社会共享。积极服务于各实践教学基地,扩建或改建临床实训中心(室),完善学校图书资源与教学基地共享机制,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九)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更多国外高校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友好伙伴关系,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争取3年内与3~5所国外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培养开发新的合作项目,每年建立实质性合作项目不少于3项。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医学机构等开展合作办学,完善学科体系,为各层次学生提供接受更加多样化、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争取3年内新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5项。推进国际教育合作,积极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工作,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扩大出国留学、访学研修规模,重点资助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探索聘请医学专业外籍教师,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等,每年派出20名左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海外研修,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不少于10人,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来校留学环境,鼓励具备招收留学生条件的院(系),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争取2015年达到200人;完善留学生服务体系和教育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双语教学、国际化课程的比例,探索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特点的培养模式,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开展教育外援工作。以中医学为突破口,适时与与国外大学共办孔子学院。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

高度重视开放办学,将其作为学校的重大战略支点,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开放合作协调推进委员会,负责国际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协调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估工作,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全面分析各部门、院(系)在扩大开放办学进程中的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研究、解决。各部门、单位、院(系)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开放合作工作小组,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开放办学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做到工作推进上有责任人,方法步骤上有“路线图”,任务落实上有时间表,确保学校开放办学工作系统有序推进。全校上下进一步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建立起“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开放办学新格局。

(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服务

系统梳理和分析推进开放办学所需的政策措施,修订完善关于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合作办学、科技合作、引智引才、学生交流、师资评聘、留学生教育等规章制度,切实将各项规划和目标落实到制度层面上,为开放办学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对开放办学的审核、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开放办学提供优质服务、全程服务和精细服务,克服重引进、轻服务、缺管理的倾向,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合作形象。创新开放办学管理模式,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院(系)在开放办学工作中的积极性。

(三)加大经费投入,搭建合作平台

学校每年安排开放办学专项经费,并确保足额拨付到位,以保证开放办学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和项目资助。建立扩大开放办学公共信息数据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开放、合作的信息,畅通信息传播通道,发挥开放办学成功模式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校开放办学的接纳能力。鼓励各院(系)引进社会和企业资金,支持各种开放办学活动和项目。鼓励各院(系)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编制对外服务与合作手册等资料,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开放办学的成功率和实际效益。

(四)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督查考核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大力宣传扩大开放办学的主要目标、工作重点、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先进经验和典型,营造推进开放办学的良好氛围,引导全校上下增强开放合作意识,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开阔的视野主动参与到开放办学中来。强化督查考核,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结合院(系)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年度任务,将开放办学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重要依据,对贯彻落实好、取得明显成效的部门、院(系)给予表彰奖励,对一些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加大宣传、积极推广;对进展缓慢,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院(系)通报并督促整改。

 

                                                                中共滨州医学院委员会

                                                                 滨  州  医  学  院

                                                                    201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