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责任目标
(一)继续强化“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真正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书记亲自抓、辅导员老师靠上抓、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加强形势研判和舆情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和问题。
(二)落实院(系)毕业生就业率月通报制度。结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有关数据,定期对研究生处和各院(系)毕业生就业率予以通报,督促、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三)落实院(系)目标管理与考核制度。将总体就业率作为标志性目标管理与考核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重要作用。2017年初学校专门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对2016年就业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201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对2017年就业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与各院(系)签订了目标管理与考核工作责任书,明确了目标责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时,将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毕业生人数等指标做为综合评定考核依据,科学促进就业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就业指导 提升就业能力
(一)依托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和各类专题讲座,加大对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帮助广大毕业生做好自我定位,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理念;积极引导毕业生正确看待“就业难”的问题,帮助毕业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成长的发展空间;广泛宣传国家应征入伍有关政策,通过组织入伍政策宣讲、张贴海报、悬挂条幅、现场咨询等形式,结合新媒体和传统纸媒等载体,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应征入伍和直招士官报名。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学校还积极编印指导资料,派人分赴各地实践教学医院,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集中进行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等内容的辅导,真正实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立体化、多层次的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活动包括校级活动和院级活动两个层面。校级活动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统一组织开展适合全校学生参加的活动,如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比赛、模拟面试活动等。院级活动由各二级学院发挥各自优势,集合力量,精心策划适合本学院学生参加的特色活动。例如:临床医学院的“解剖技能大赛”、“组胚知识竞赛”、“外科临床技能模拟操作大赛”,护理学院的“南丁格尔的足迹”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魅力天使修炼营”活动,中西医结合学院的“国医节”等,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组织开展了2017届毕业生生源报送工作专题培训、就业派遣方案编报工作培训等系列活动,帮助就业工作人员正确解读政策文件和学校规定,在学生就业手续咨询处理、学生就业材料汇总整理等工作中,严格标准,确保质量。
(四)充分利用追踪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修正存在的问题。一是就业信息客服中心设立热线电话,组织学生志愿者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微信、QQ、网站等媒体手段,建立联系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三方联动信息系统,整合信息资源,追踪招、应聘热点动态,深挖就业岗位资源,不断实现推送招聘信息、组织指导应聘、实时把握动态、反馈双方需求、提高信息效能等工作要求。二是定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了解我校学生、毕业生及校友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三是通过麦可思、就业信息网等第三方权威机构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及时把握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标准,及时反馈就业数据等参考指标,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狠抓就业服务 确保优质就业
(一)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广渠道发布适合我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我校毕业生热衷的考公、考编等信息,通过各种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搜索查找,按照报名时间、报名方式、考试时间等整理汇总,并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学团工作微信群、毕业班辅导员qq群、就业联络员qq群等新媒体工具进行及时发布,实现招聘信息全覆盖、就业信息同分享。通过校友资源、教师人脉资源提供的招聘信息或招聘单位主动发送的就业需求,我校认真审核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招聘人员身份信息,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后,才通过各种途径下发给毕业生。
(二)创新就业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合力开展招聘活动。经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由滨州医学院承办的山东省2017年春季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招聘活动服务“蓝黄”两区医药类专场(滨州医学院2017年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报名方式,既可以以发放参会回执的方式报名,也可以通过集中招聘云平台网络报名。通过云平台报名,用人单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确填写各个岗位的招聘人数、学历要求、薪酬待遇、具体技能等,减少了盲投简历的数量,为精准招聘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云平台报名,毕业生不仅可以查看参加我校招聘会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具体要求、薪资待遇等,还可以查看参加外校招聘会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节省了时间成本,增加了就业信息量。
此次招聘会来自全国各地16个省市的近500家用人单位及驻烟高校、省内医(药)学院校15000余名毕业生参加洽谈会。本次洽谈会,参会用人单位共提供岗位数量2.5万余个,岗位需求涵盖我校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药学、生物技术、中医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统计学、市场营销、预防医学、心理、法学、英语、康复治疗学等专业,5190余名校内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月中旬,学校专门召开会议部署2017年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后续推进工作,对本次供需洽谈会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巩固供需洽谈会成果,助推学生切实就业等后续工作进行部署。结合我校毕业生实习周期长,返校时间短等实际情况,各院(系)紧紧抓住毕业生6月末集中返校时机,针对未就业毕业生分门别类的开展了一系列专场招聘会,进一步推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构建安全、便捷和人性化的就业信息服务。鉴于医学相关专业学习周期较长特别是后期实践教学环节分散等实际情况,我校充分运用新媒体等物联网通讯手段,凭借滨州医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更加直接、便捷、及时地发布最新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新媒体平台,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肯定和欢迎。同时在就业指导中心网站链接了“小贤才”网络招聘平台,毕业生可以在网上筛选意向单位并发送简历,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数量并节约了毕业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转变观念,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重在基层”的就业服务战略,积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探索并创建了“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就业模式,大力拓展各种就业实习基地。在加强省内就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规划多条线路广泛联系省外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到省外实习和就业。二是完善用人单位互动制度。多年来,学校坚持到用人单位走访,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定期邀请用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同时,注重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动态数据库建设,及时收集、发布需求信息。另外,通过各种社会资源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有效促进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细化就业服务 实现精准帮扶
为了提升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形式的帮扶。一是为省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生准备推荐信,并制作专门的展板,集中展现我校优秀学子的精神面貌,也方便招聘单位选拔适合岗位的优秀人才。二是以毕业生集中返校参加招聘会为契机,设置政策宣讲和就业服务展位,邀请专业人士解读最新就业创业政策,并对求职学生简历进行快速筛选、版面修整,帮助学生提升简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指导学生了解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提高面试通过率。三是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正确定位自己并调适择业预期,引导他们理性认识就业过程并消除就业恐惧,帮助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并积极采取行动。四是对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学校建立三级联动机制,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辅导员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院系认真核实就业数据,学校实时更新就业监测系统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通过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平台、就业指导中心官网等新媒体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实现智慧就业,实施精准帮扶。
五、加强毕业教育 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7届高校毕业生离校相关工作的通知》(鲁教学函〔2017〕7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以就业、创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理预期,鼓励学生到基层、多层次、多渠道就业创业;有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求职技巧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以积极心态应对就业压力,特别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积极开展以“理想信念、法纪观念、尊师爱校、文明诚信、安全和谐、争做模范”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离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恩母校、奉献社会、遵纪守法,争做文明毕业生。通过卓有成效的系列教育活动,2017届毕业生精神饱满,积极向上,思想状况稳定。
六、加强理论学习 注重研究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研究,努力为就业工作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条件。从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和经费投入,学校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就业工作队伍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明显提高,我校就业工作理论研究逐渐迈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